首页

高跟插dd

时间:2025-05-24 16:20:46 作者: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 浏览量:29933

  中新社台北9月16日电 题:中秋烤肉,宝岛过节的仪式感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架起烤炉,点着木炭,摆上鸡翅,刷上酱料……随着油汁滴入炭里,火越烧越旺,肉香扑鼻而来。中秋节前的周六傍晚,天空飘着小雨,但仍有不少人来到台北大佳河滨公园烤肉。

  “中秋就是要烤肉。”带着妻子和孩子前来烤肉的台北市民王先生对中新社记者说,过节就是要团聚,一家人烤肉很热闹。

9月14日,市民在台北大佳河滨公园烤肉。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中秋烤肉是宝岛较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台湾人力资源机构yes123求职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称中秋节有烤肉习惯。

  对于中秋烤肉的盛行,有人认为与1986年酱油商家推出“一家烤肉万家香”广告有关;也有人分析,新竹原是烤炉制造重镇,20世纪80年代初因外销不景气转为内销,在中秋节推出特价设备,带动烤肉风气。

  不过,有学者指出,1973年的台湾《经济日报》就已提到,“9月11日中秋节当晚,在梦梦谷的野宴赏月会,是以吃烤肉营火会赏月为主要活动……”

  在台湾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陈春霖的记忆中,中秋烤肉正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他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台湾经济趋于稳定,民众消费能力提高,烤肉作为新兴的娱乐活动,逐渐受到人们欢迎。

  陈春霖说,三五好友边烤肉边交流生活工作点滴,不失为一种乐趣;而村里长组织的集中烤肉,还有助于增进邻里情谊。

  烤肉通常在中秋节前的周末就开始。记者近日在大佳河滨公园等烤肉区看到,烤肉并不限于肉类,草虾、生蚝、秋刀鱼,青椒、茄子、杏鲍菇,各种水产蔬菜亦受民众欢迎。

  前来烤肉的,有一家三代人,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还有情侣。年轻父母烤肉时,孩子们在旁边协助或嬉戏;年轻人聚集的烤肉摊,则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近日,台北一家超市内,顾客在挑选烤肉设备。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秋烤肉是台湾民众生活日趋多元化的产物,也是社区凝聚民心的重要活动。

  他所在的高雄瑞市社区,去年中秋节邀请居民烤肉时,还布置音响设备供唱歌娱乐,并安排抽奖,增添节庆气氛。

  陈孝忠表示,早年居民在院子、阳台或家门口烤肉,“一家烤肉万家香”。如今,考虑安全等因素,台北、新北等县市规定部分河滨公园为户外合法烤肉区。

  不过,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近年中秋天气炎热,户外烤肉又要收拾东西,相约公园烤肉的人似乎没早年多了。

  记者在台北多家超市看到,除烤肉架等传统户外烤具外,室内电烤盘种类也不少。此外,各商圈的烤肉店也越来越多。

近日,台北市一家烤肉店打出中秋节广告,吸引不少顾客。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据了解,如今不少人选择在家烤肉,或到店里大快朵颐。这既方便收拾、可享用空调,又可减少烟尘污染、避免蚊虫叮咬。

  商家也纷纷把握中秋烤肉商机。盛产蚵仔(海蛎)的嘉义县东石乡,近日推出“烤蚵吃到饱”活动;而作为泰国虾养殖重镇,屏东潮州镇14日举办“中秋神虾大会烤”。

  但随着健康、环保理念的推广,反思中秋烤肉文化的声音也不时出现。已有县市呼吁市民中秋不烤肉,改以低碳烹饪代替,或到户外赏月、吃月饼及柚子。

  陈春霖认为,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民俗出现新元素很正常,节庆的意义还在。正如中秋烤肉盛行后,吃月饼和柚子、赏月等传统习俗并未消失,年轻人也会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及团聚的意义。

  “烤肉是过节的一种仪式。通过仪式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不断深化。”陈春霖说。(完)

【编辑:刘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江西瑞昌:芝麻开花节节高 增收致富促振兴

据介绍,大学生团队在项目中提出诸多可落地、可执行的创业方案,如中国矿业大学“神农架”学生团队开发了“农用智能晾晒系统”以解决小微农业的粮食晾晒难题;云南农业大学“智创兴农”学生团队通过电商发展业务带动建立“农产品品牌孵化+销售平台搭建+专业技能培训+代运营”的模式,以拓宽农产品销路。

殷墟博物馆:传承中华文明 增强文化自信

全面完善减持规则体系。制定部门规章,提升减持规定的法律位阶,增强制度稳定性和约束力。构建以减持管理办法为核心,董事和高管、创投基金减持特别规定为补充的“1+2”规则体系。修订自律监管指引,完善询价转让细则。

两岸学子分享心得:春暖花开时节内心倍加温暖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举行,本届论坛峰会已经吸引超3000名记者报名。论坛新闻中心现场,非洲记者五颜六色的“正式着装”成为一道风景线。(赵丽)

中尼、中柬经典著作互译出版项目首批图书在成都签约

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后,麦安琪便来到中国,如今已在杭州生活了近10年。在大学时,她主修中文和东方学,从那时起便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博物馆的狂热爱好者,麦安琪喜欢在各地博物馆度过属于自己的时光。“我去过中国很多博物馆,例如殷墟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也参观过两次。”她开心地说。

道中华丨广西大粽美味可口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